Tuesday 16 February 2016

倫敦手札{二十一}



跟著台灣放了一週的年假,窩在房間看書跟家人朋友聊天,整理信箱行事曆與電腦檔案。數位化世界大家的電子裝置與記憶體似乎很容易變得比實質生活還要壅塞與凌亂,我這一兩年每過一段時間就需要清理自己的電子世界,換取身輕如燕之感,同時也發現在數位化時代一切都輕易被記錄與刪除,甚至恢復,有時反而更需要人的靈巧與敏銳度。

好像從小就有種農曆年過了,年才真的過去的感覺;今年更是。某種程度而言,2015與2016的跨越像是某種聲勢浩大又屏聲斂息的分水嶺,但前方的路未走以先誰也無法預測什麼。妳喜歡未知嗎?我若誠實一些,就明白自己根本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我若喜歡,那是我莽撞,要不沒有牽掛,或者無畏,而我所愛又牽掛的太多了,膽小如鼠。我只是發現自己一直在等待,等待時間的浪潮平息後就能在岸上構築自己的生活,卻一聲震懾地被約翰藍儂提醒,life is what happens to you while you'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我在海上想著上岸後正式開始的一切,但也許更迫切與實際的是學習認海為家。我若想安身也只能放手將生活構築在生命每天帶到我面前的一切,但誰沒有想樣中的生活樣貌?往往我們的想像與預設鉅細彌遺地近乎殘酷不仁,而天知道有時光是好好生活就花費了大半的力氣。

無論如何,今年會是個好年。下午逛展覽時一個中年女子蹲在一尊雕像前,問一個看起來還沒上小學的小男孩,你覺得這個雕像是什麼?男孩說像他家裡的黏土。人對世界的感知都是自己熟悉的一切所反射與解釋的,而藝術家看似粗獷的堆疊與選材所呈現的質感與整體樣貌,卻能傳遞那麼難能可貴又美好單純的平衡。

藝術家與孩童,大概擁有這個世界上最清澈又錯綜複雜的靈魂了。在這個追求完美以至於乏味庸俗的世界中,還有誰懂得拿捏並運用瑕疵與有限,最後呈現無以名狀的美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