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5 July 2013

獨自走的路

究竟什麼樣的姿態適合自己,也恰巧適合這個世界呢?在還沒開始工作與旅行前我不知道自己這麼軟弱,但我喜歡工作也喜歡旅行。否則不會知道自己的內心可以將肉體帶往多遠的境地,或者肉身可以替內心抵擋多大的喧鬧;沒有匱乏,就感受不到豐盛有餘。我生來是個充滿矛盾的人,也曾經花了許多時間排擠自己的矛盾,然而最近卻愈來愈喜歡這些了。

而我發現我還是適合,姑且稱做我們這個世代的「老派」吧?像是用筆寫下凌亂的想法、用部落格發出可見人的言語、看紙本的書;但在這之中,我驚訝地發現最老派的還是孤獨這件事。最近閱讀的其中兩篇文章、一位文學家一位人類學家、一位女性一位男性、一位台灣人一位法國人、兩相隔了一百多年,同時講到孤獨的必要性;我也絕對相信持這樣想法的不只他們。沒有孤獨就不會思考、沒有原創性、變得被動;沒有距離就把人變得只懂複製。

關了facebook之後我才知道自己如此被動,早就習慣所有想知道的訊息都集中在一個地方,同時出現也漫無章法,而我失去了尋找探索的能力。在什麼都即時、快速,方便的時代,孤獨似乎縮小得變成裝飾品了。但我想說的是什麼呢,許多事情只有在付出相對的成本時才顯得可貴。其實科技的發達有時讓人更遠了,而我與科技拉出的一點點微小距離卻讓我與世界好像更近了。

這是什麼詭異的規則我其實也不是太懂。

3 comments:

Unknown said...

反璞歸真。

Liz Chang said...

但反璞容易歸真難啊~ :(

Unknown said...

也許自從那顆智慧果後,人們要靠自己反璞歸真就格外的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肉體與心靈的分屬,也許在孤獨,或其實是獨處中,所謂的歸真其實就是接近被造之初的良善。讓那人能定睛在一些被遮蔽的事物就因此清晰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