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5 March 2011

書中自有...


最近上班在做編輯的大小事,整理學者的資料、翻譯寫稿。重要學者的經歷總是沉甸甸地,動輒出版過幾十本書、甚至在十幾二十個國家的大學敎過書;而履歷上每一個經歷堆疊了他們臉上的紋路跟辛勞,但是年紀與歲月,我才明白,其實是他們最大的本錢。

因為成長背景的關係,學者這行於我從來就不陌生。記憶中爸媽總是在書房裡讀書寫東西,小時候以為所有人的父母都是這個樣子。很少出門、家裡很少有客人,所以跟V養成了自己的世界,跟寵物或是跟書,一家人各自窩在自己的時空裡。我不責怪這樣的孤獨,也許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模式讓我用自己的方式適應了這個世界,而對童年而言,世界的樣貌是如此重要。

我是一個太容易感到動盪的人,所以從小就嚮往沉靜的生活。然而當時的我不明白,生活的行程內容跟心境其實沒有絕對的關聯,只是單純地認為日日夜夜生活模式若是保持一種單純的型態,心境也就會跟著簡單。所以每天在書房的日子在我眼中感覺挺好,無非就是書跟咖啡,或是學生,以及家人,日復一日。不久前有一天跟老闆吃飯,我問老師說,想做研究的話有沒有需要具備什麼特別的條件,比方說,特別聰明、特別有耐心、或是特別適應孤獨,老師想了一下跟我說,最基本也最老掉牙的回答還是興趣問題,但喜歡了之後,也許對孤獨的接納才是支撐的重點吧。因為學者有些時候跟藝術家很像,都是想要傳達自己的思想給世界,而原創性好重要、獨自培養作品生命力好重要。接著老師說了:「人文學科跟自然科學不一樣,自然科學的學者需要盡量在年輕時做出重要的研究成果,可是對人文藝術而言,生命的歷練非常重要,所以如果太早唸完書,有時候不見得是件好事。」

或許急性子使然,不知道從什麼年紀開始我就想要自己快速變成某個特定樣子,想要在30歲以前唸完博士,接著用十年的時間堆疊自己成為領域中重要的人,想要像許多令我欽佩的女性有足夠的心志跟自主性可以體驗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下的生活跟工作生態,甚至奢侈地希望自己除了研究之外還可以涉足編輯或是藝術的行業;而現今我已經快要23歲,時常擔心自己是不是又拖延了什麼重要的事情。然後上天在這兩年用各種方式敎我明白,別再天真別再貪心,最重要的是別再被自己的執著綑綁、別再把事情想得非黑即白。

仔細想想我其實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急什麼,憑什麼想要這麼多經歷,還想要青春;這些原本都是要用生命去換的,更何況人生本來就不是只有自己的成就,人也不可能總像十幾二十歲時那樣自我又不可一世,也不可能永遠孤獨而從不疲憊。放下腳程一次跨一步就好,而且或許這一生最艱難的考驗,不是我們能否登高望遠,而是攀爬的過程中,懂不懂得選擇跟捨棄。

因為你如果有一點點的聰明才智就很容易把事情想得太簡單,更何況聰明跟運氣好,有時候界線不是那樣的明顯。

Friday 18 March 2011

天黑天亮


大杯的咖啡依然瞬間就喝完了;
咖啡因於我沒有抵制睡眠的功用,於是乎我稱之為心情好飲料。


回暖與鋒面間擺盪的日子,多嚮往陽光,以及全然做決定擔責任的生活。
22歲有點曖昧尷尬的年紀,不是小孩也開不了大車..而綑綁的感覺不管多輕微
都讓我想掙脫、但終究還是得臣服。



關鍵字:河堤、腳踏車、紫米粥、機場、邊境牧羊犬、廚房、早餐、
泳池、情人、厚課本;


我稱之為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