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 August 2011

Us and Our Moms


記得五年前考上大學,逼近開學我拖著行李跟媽媽出了家門準備搭車上台北。爸爸送我到門口時媽媽說了一句:「拍張照片吧!離家的這一刻。」



我從小是一個容易依賴且不善別離的人,聽到這一句說什麼都不願意拍照,好像有證據讓我將來回想起當時的脆弱一樣。結果就跟媽媽抵達了台北、開始安置自己的宿舍生活、大學生活。晚餐時間跟媽媽在學校附近的餐廳用餐,都幾歲了還離情依依,眼淚大滴大滴地掉;我從小性格像到媽媽,刀子口豆腐心,加上此時母親的天性便是嘴巴上嘲笑著都長這麼大了還這麼愛哭,但我明白她心裡一定也非常不捨。後來還是道別了,我在台北開始了新的生活、交了新的朋友學了許多新的東西,於是乎家便成為我跟大學朋友道起時的「南部」。



四年過去,我從住學校宿舍轉變為自己在外租房子;學業上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生活上習慣了安排自己的閒暇時間、選擇朋友,性格上學了獨立。和家裡的相處如同天下的父母子女關係,在一起久了會有衝突感到厭煩,但是分開了又會思念,而我總是會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是心情不好壓力大時想要打通電話回家。接著畢業上了一年的班,再也沒有學生時期的無拘無束也開始體會一點點「長大」的真實、甚至有些殘酷的含意。經濟漸漸獨立了,慢慢地好像可以愈來愈清楚預見將來有一天全然照顧自己、為自己負責的生活樣貌;無形中好像再也不需要幾個星期回家見爸媽,開始有自己的完整世界、自己的規劃以及爸媽再也無法插手幫忙的煩惱。



但是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永遠都是孩子,每個重逢的時刻都不忘提起我們小時候的種種,因為或許對他們來說,這個站在眼前比自己還要高大強壯的「朋友」已經漸漸有些陌生,再也不是小時候嗷嗷待哺時時刻刻需要他們陪伴與照顧的孩子。這個曖昧的轉變期常常讓我不知所措,因為我開始有屬於自己的宇宙以及想要完成的、追求的種種事情,但是這些計劃往往包含了要跟他們有長時間的離別,以及物理上的距離;陪伴父母有時候好像是義務,我也常常為了自己的無情感到自責,但是自己的生活跟父母之間要怎麼達到平衡?這個問題我至今沒有解答。等到有一天如果我也成了別人的母親,會不會後悔現在的自己沒有多花點時間陪伴爸媽?



想起父母時我腦中常會浮現龍應台在《目送》中說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那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要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