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8 March 2016

倫敦手札{二十四}

Postcard from Pablo Picasso to Jean Cocteau in 1919
我是個篤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人,且不只是工具本身,還要有完好的功能管理。其中幾近強迫症地一定要井然有序的,大概就是行事曆、工作資料夾與信箱了。我無法忍受在關鍵時刻找不到關鍵文件,也依賴我的行事曆如實告訴我生活的大小事項,不只幫助減少遺漏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讓我可以在事項辦完後十足放心地知道自己可以全然鬆懈。

這一兩年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科技功能,大概已經不是通話、通訊軟體或者社群網站,而是電子信箱。人與科技的關係一向很曖昧,好處壞處兩端誰也不讓誰。許多人批評信箱簡直笨拙又多餘,但對我來說,信箱提供了一切其他平台的即時性,又保留適當的隔閡與距離,同時能夠有效刪減模糊焦點的多餘訊息。我經常漏接電話,但極少不回信。

六年前開始工作才開始固定收信,近年更是養成了鉅細彌遺的分類與清理習慣。每天早上吃完早餐,第一件事情就是開始收信、刪信與回信,首要收件夾裡有未讀或未標記分類信件是令人焦慮不已的大忌。我漸漸感覺,對活在現今世界的人來說,過多或未處理的資訊,比資訊的缺乏還要有害,若不善用信箱的過濾與屏障功能,我無法想像自己在龐大的資訊轟炸下如何不癱瘓。但也由於過去這幾年頻繁、高密度地使用電子信箱,信箱內裝載了大量又錯綜複雜的資訊,以至於最近萌生申請新信箱念頭時,突然有種動彈不得之感。申請信箱是件幾分鐘就能完成的簡單事,但對於一個電子信箱的重度使用者(尤其是依賴信箱與行事曆及資料夾的無縫連結)而言,說信箱的挪移彷彿增加一個身份,我覺得應該不過分。

也就因此,這幾天終於理清新舊信箱的挪移與分工模式之後,竟扎實感覺生活重新開始的清新,開啟行事曆與信箱時感到無比安全。可能是我太誇張了,但我始終相信,科技不只來自於人性,最終也應該回歸人性。我總覺得,對信箱的信任加深了對於鞏固生活的重要性感知,排除不必要的資訊常常比獲取有效資訊還重要,而有效資訊若沒有好好管理運用,充其量也只是比較醒目的垃圾信件罷了。

哪一天,我的信箱亂了,可能生活也顛覆了吧。


(電子信箱發明人Ray Tomlinson於2016年三月五日逝世,享年7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