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8 September 2016

{爬梳筆記}:我們,我們的靈魂,和我們的時代



我其實不是個很會讀書的人,或者該說我以往總是任性,專挑自己感興趣的讀。等到了年紀愈來愈大、距離校園愈來愈遠,才遲緩地明白,所有的知識其實都是串連在一起的,且個個深不見底。我的歷史知識更是坑坑洞洞,每當跟著爸媽看起歷史劇時,我總是想著這些人物故事,無論是真實人物事跡、後代杜撰改編,或奇思幻想的故事,一切畢竟都有豐富的人物性格模型與大片深厚的時代記憶支撐。神話故事說,女媧造人的前半段,各個人物都是費心製作的精緻創造,但後半段就累了,開始想出辦法量產,人也就造得粗糙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後代的人不如古代先賢。

神話有許多可愛之處,但確實很多人說,究竟是人變笨了還是安逸了,為什麼相較之下,後代人們的心智好像真的顯得粗陋許多。有幾句話從以前上課時期到現在,我一直深深記在腦海中,「時勢造英雄」是其中之一。或許歷史、時代、與時間總是如此,有一好沒兩好,糾結的時代讓濃濃的苦襯著悲壯的事件與精煉的人物,而太平時期人平靜安穩,小善小惡,在長長的歷史時間軸上也許很難有什麼波瀾。話雖這麼說,我總是對於這樣的解釋不太舒服;比如說,每次聽到亂世中的精采險惡與賺人熱淚的故事,無論虛或實,我總是想著那些人究竟如何能夠長年面對那頭苦難巨獸。也許務實點說,愁苦激發了人的心智與潛藏的能力,從神幻的角度,或許非常時期有超乎人類的力量幫補人的存活,更隨機一點說,某些人在某個湊巧的時刻,腦波形成了某著機率的組合,生出機智或者特殊的脾性。

但是無論如何,我漸漸覺得,人的一生要有什麼樣的發展,其實關乎太多外在的因素,我們與我們的靈魂其實只佔了一小部分,或者應該說只是一生的基底。至於要發揮到什麼樣的程度,大概也只能在小範圍內推斷,剩下的實在是很難說得準。可是有沒有可能,人對於苦的承受其實與我們想像的還要有彈性得多呢?生在亂世說是耐苦,或許也可說是使人降低生命的期望,而降低的期望與實際遭遇之間的落差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大;而生在太平世代,雖然被人所指認的苦相較之下顯得格局狹小,但是因為人對於生命有太多美好的期待與冀望,實際感受到的苦,同等龐大難受;差別或許單單只是人對生活所設立的基準點。

也許世代的難(ㄋㄢˋ)、人的苦、跟靈魂的失望,是必須要一併考慮的。但我每隔一段時間,見見老朋友,見見家人,見見那棟稱為家的房子,就覺得這大約是生活中最令人期待不已又回味無窮的幾個時刻。這麼說起來,我一向如此容易失落又容易滿足,大概可以當作應證自己的生活美好的證據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